當手術機器人越過眼瞼:眼科,也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達芬奇時刻”。
近日,眼科手術機器人公司 ForSight Robotics 完成1.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億)的B輪融資,累計融資額已達1.95億美元。此輪融資由Eclipse Ventures領投,多家老股東與戰略投資方參與。融資將用于推進其核心平臺——ORYOM?眼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的首次人體臨床試驗,并加速面向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等適應癥的技術拓展。
作為目前全球首款白內障眼科手術機器人,ORYOM所代表的是一次對高精度手術場景的系統性重構——將微米級操作與AI視覺算法深度結合,在白內障、青光眼乃至視網膜手術中重塑“人手”能力邊界。其一經亮相便吸引了Fred Moll(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之父)、MAKO創始人Rony Abovitz 、美敦力機器人研究和技術總監Yonatan Ushpizin等手術機器人領域先驅加入公司。
在項目推進方面,得益于資本和專家的鼎力支持,目前全球已有24位眼科專家使用ORYOM在動物眼模型上成功完成數百例手術。ForSight Robotics計劃明年啟動該機器人白內障手術臨床試驗。
# ORYOM?眼科手術機器人
研發背景
系統簡介
ORYOM?(希伯來語意為“日光”)系統為全球首個基于人工智能的眼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由微型機器人、AI算法、計算機視覺與術中成像系統組成。自2022年起,該系統已在豬眼模型上完成多階段術式驗證,由24位醫生主導,累計完成數百例完整白內障手術。關鍵步驟包括:
角膜切口與囊膜撕除:平臺支持5毫米以內的精細入路建立,并完成連續環形囊膜撕除;
晶狀體劈核與超聲乳化:通過14自由度的機器人手臂,實現核分割與穩定灌注抽吸系統控制,模擬傳統phaco路徑;
皮質清除與囊袋保持:系統支持高分辨率結構識別,完成殘余皮質處理;
人工晶體植入與囊袋定中心:結合術中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實現IOL植入與居中控制。
2024年ASCRS年會上展示了機器人在豬眼中完整執行上述流程的視頻記錄,進一步證明平臺的術式整合能力。試驗數據顯示,30只眼球中無后囊破裂事件,IOL偏位率低,平均手術時間277秒(±42秒),并發癥評分低于1.0。
與其他術式機器人不同,ORYOM?平臺并非通用系統改造而來,而是為眼球結構定制。平臺的自由度設計與空間路徑規劃支持其進入眼球前段與后段區域,在技術層面上具備向青光眼和視網膜術式擴展的潛力。
對于青光眼術式,如小梁切除、引流裝置植入,其空間需求雖小,但對切削路徑與力控極為敏感;而對于后段術式,如玻璃體切除、黃斑膜剝離,平臺需支持穩定視網膜表面操作與快速反應機制。目前平臺已在豬眼模型中測試視網膜區域的操作可達性,是否能通過成像系統擴展至該類手術,將在后續試驗中驗證。
ORYOM?平臺采用主從式控制結構,醫生通過6米外的遠程操控臺,使用手柄操控微機械臂動作。微機械臂具備14自由度,支持亞毫米級操作精度,可模擬術者手部動作并消除震顫。
成像系統由術中iOCT與立體顯微成像組成,實時回傳角膜、晶狀體、囊袋等多層組織信息。
AI算法基于成像數據構建術中3D結構模型,預測組織邊界并自動生成安全路徑,輔助醫生在界面上實時決策。平臺支持半自動路徑規劃,但關鍵步驟均需醫生確認后執行。
在皮質清除與IOL植入階段,系統提供動態圖像引導,醫生可通過圖形用戶界面進行微調。當檢測到晶狀體碎片殘留或后囊形態異常時,醫生可即時暫停自動路徑并手動干預。文獻指出,該系統尚未集成完整觸覺反饋機制,但圖像數據輔助下的精度已覆蓋傳統經驗判斷范疇。
# 全球眼科手術機器人進展
ForSight Robotics 所引發的關注,并不只因其“首款眼科機器人”的標簽,更在于它打開了一個長期難以進入的系統創新空間。對中國眼科企業而言,這也構成了一面鏡子——在術式平臺化已成為器械行業共識的當下,眼科仍是一塊尚未被真正重構的“空白區”。
在過去十年,中國眼科器械產業在手術耗材、術中設備、AI輔助診斷等多個方向取得了階段性突破,但圍繞“術式-器械-服務”系統重構的嘗試仍較稀缺。相比之下,手術機器人是一種天然的平臺型技術,它所連接的不只是精密機械,還包括計算視覺、智能導航、術中數據流和術式標準化路徑。其一旦成型,便具備跨機構、跨區域的擴展能力,具有顛覆傳統術式邊界的潛力。
這一點,在中國眼科尤其具有現實意義:視網膜、玻切、青光眼等復雜術式的地域發展極不均衡,即使在大型三甲機構,也常受限于手術資源與醫生經驗。引入高精度、可標準化的手術輔助系統,將是未來“技術下沉”與“診療一致性”兩大目標的關鍵支撐。
目前,中國已有部分企業在眼科手術輔助系統(如導航、手術影像整合)方面進行探索,但圍繞“自動化+人工智能+術式重構”的完整閉環仍屬空白。ForSight Robotics 或許提示我們,不必等到巨頭進入——在眼科這場“深水戰”中,先構建系統,才有參與平臺競爭的資格。
# 關于ForSight Robo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