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迪安診斷交出了2024年的“成績單”:全年營收121.96億元,同比下降9.04%;歸母凈利潤-3.57億元,同比暴跌216.20%,陷入上市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這一數據與其2020年疫情期間的業績巔峰(凈利潤超10億元)形成鮮明對比。
01
利潤虧損3.57億
減員2070人
從業務結構看,服務業收入同比下降 16.00% 至 40.81 億元,占總營收的 33.47%;商業收入同比下降 4.94% 至 86.36 億元,占比 70.81%。營收下滑的核心原因包括:
市場需求放緩: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新冠檢測等高毛利業務退出歷史舞臺,傳統檢驗項目受醫保控費、DRG/DIP 支付改革影響,價格持續承壓。
戰略收縮:公司主動放棄部分虧損或回款周期長的業務,如基層醫院合作項目,導致收入規模縮減。
競爭加劇:第三方醫學檢驗(ICL)行業集中度提升,金域醫學、艾迪康等頭部企業通過規模化優勢進一步擠壓市場份額。
凈利潤方面,公司全年虧損 3.57 億元,同比下降 216.20%,扣非凈利潤虧損擴大至 3.80 億元。其中第四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29.4億元,同比下降5.7%;歸母凈利潤自去年同期虧損2.23億元變為虧損4.88億元,虧損額進一步擴大;扣非歸母凈利潤自去年同期虧損1.87億元變為虧損5.14億元,虧損額進一步擴大。
總員工人數變化:從2023年末的10843變為8773,減員2070人。
2023年
2024年
研發人數變化:從2023年末807人減少為607人,減員200人。重點減員為本科、大專及以下學歷人員。
業務結構失衡
盡管公司提出“診斷服務+產品+健康管理”三位一體戰略,但渠道產品收入占比仍高達65.06%,而高毛利的診斷服務僅占39.21%,代理業務依賴癥未解。
02
新一輪五年計劃:
從“跑馬圈地”到AI賦能
2024 年 12 月,迪安診斷正式發布 2025-2029 年戰略規劃,提出 “國內領先的醫學診斷整體化解決方案提供者” 的戰略定位,核心圍繞 “技術 + 產品 + 管理” 構建競爭力。具體戰略方向包括:
1、合作共建迭代升級
緊跟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深入推進步伐,順應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政策轉 型需求,推動現有的合作共建模式進行深度數字化與整合式迭代升級,包括突破單一服務模式的局限,打造網絡化覆蓋 的服務體系,將片段式的檢驗服務拓展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整體解決方案等。同時,公司還將積極與外部生態伙伴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構建開放共贏的合作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2、精準中心上量挖掘
公司以三級醫院的深度合作為切入點,從三個關鍵維度發力,進一步提升精準中心的整體運營質量。一是聚焦盈利 能力的持續提升,通過精益化運營體系構建,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加速入院平臺拓展,積極擴大精準中心的服務范 圍,深入挖掘現有客戶的潛在需求,不斷開發新的合作項目;三是深化臨床與學科融合,堅持以臨床需求為核心導向, 依托優勢學科建設,帶動大專科的突破,打造高質量標桿客戶。
3、檢驗外送強基固本
明確檢驗外送常規業務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它是服務業務的基石;加強集團層面檢驗外送常規業務統一銷售管理 職能,落實銷售管理的規范,提升銷售人效;聚焦提升客戶關系及合同質量,提升外送檢測項目的質量,聚焦項目與重 點項目的占比,同時提升盈利能力。
4、自有產品結構化進階
分層推進國產替代項目,實現產品結構多元化,提高毛率和降低成本;多渠道加速自有產品的研發、引進和轉化,推進 IVD、LDT、定制化多途徑獲取路徑,加強自有品牌塑造;通過“服務+產品+數智化”的整體化解決方案的業務模式,拓展增量市場,提升市場 占有率。
5、數智化聚焦做實
6、大交付提質增效
03
深陷困局:
歷史包袱如何拖累轉型
盡管戰略方向明確,迪安診斷仍面臨多重現實挑戰:
作為以服務為核心的第三方檢驗機構,疫情期間激進擴張埋下的財務隱患首當其沖 ——2024 年高達 85.67 億元的應收賬款如同高懸的 “資金堰塞湖”,全年計提的 4.87 億元信用減值損失占虧損額的 75% 以上,而這一數字在 2023 年一季度曾攀升至 103 億元峰值。
超長回款周期不僅導致現金流緊張,更直接削弱了研發投入能力(2024 年研發費用同比下降 29.3%),讓越南實驗室建設等新興市場拓展計劃因資金掣肘而難以見效,形成 “舊賬未清、新投難繼” 的被動局面。
此外,企業治理層面的合規風險也如連鎖反應般沖擊著轉型根基。
旗下重慶迪安前身圣萊寶檢驗公司 1770 萬元商業賄賂案曝光后,多地醫療機構對院企合作的合規審查顯著趨嚴,直接導致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項目的落地周期拉長,依賴基層市場的業務推進受阻;而 5000 萬元募集資金超期使用引發的證監會警示,更讓資本市場對其治理能力產生疑慮,間接推高融資成本,進一步壓縮了戰略轉型所需的資金騰挪空間。
這些合規瑕疵不僅損傷了品牌信譽,更在政策推動醫療行業規范化發展的當下,成為叩開合作大門的無形壁壘。
疫情催生的 “非常規繁榮” 留下的結構性矛盾更是棘手。
2022 年貢獻近四成營收的 47.48 億元新冠檢測收入隨防控政策調整徹底歸零,而抗原檢測產品因未獲國內審批錯失替代機遇,業務 “斷崖式” 下滑的同時,疫情期快速擴建的 40 家實驗室陷入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困境 ——2024 年服務業收入同比下降 16%,但設備折舊、人力成本等固定開支仍占成本結構的 60% 以上,“收入縮水、開支剛性” 的剪刀差持續擠壓利潤。
此前為搶占市場而布局的基層醫院合作項目,因回款慢、盈利弱在戰略收縮中被迫放棄,進一步加劇了短期收入缺口,使得診斷服務與產品業務的銜接出現 “青黃不接”。
面對 “舊疾” 與 “新痛” 交織的轉型深水區,迪安診斷的破局關鍵在于平衡短期止血與長期造血。當行業從疫情驅動回歸價值競爭,這家曾靠擴張突圍的 ICL 老將,正迎來一場關乎生存根基的 “二次創業” 大考,愿迪安在 2025 及下一個五年,以戰略韌性穿越周期,祝福其在變局中穩舵突圍,續寫中國 ICL 行業的價值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