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8日公布,該院與四川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聯合研發的體外膜肺氧合設備(ECMO)在國內率先進入臨床階段。
ECMO可對重癥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ECMO逐漸為公眾所熟知,然而其核心關鍵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設備及耗材價格昂貴。
醫護人員使用國產ECMO救治患者(受訪者供圖)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院院長袁祖貽介紹,該院心血管團隊已從事ECMO臨床應用及相關研究超過20年。團隊是國內最早開展ECMO臨床工作的單位之一,也是國內最早研發膜式氧合器、灌注管路等醫療器械的單位之一。2017年,該團隊聯合有關方面針對ECMO設備全血液接觸面長效抗凝涂層、磁懸浮離心泵、超聲流量探頭、程控監測系統及ECMO膜肺展開深入設計和研發。
國產ECMO救治患者(受訪者供圖)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教授莊健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研發團隊已基本完成ECMO離心泵設備及全系列耗材的樣品試制,并進行了針對抗凝涂層的大動物實驗。在本項目研發中,團隊充分分析比較了國外同類產品的優缺點及臨床使用存在的問題,設計出針對國內臨床需求的國產化ECMO。
此次該團隊研發的首套國產ECMO系統成功應用于臨床,有望顯著降低ECMO產品的國內售價,推動ECMO技術向基層醫院普及,使更多急危重癥患者受益。
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體外膜肺氧合)是一種生命支持類設備,也是一種改良形式的體外循環,可為常規治療無效的呼吸衰竭患者提供臨時的氣體交換支持,足夠的組織氧氣輸送,其主要適應癥之一即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患者,也可作為肺移植的橋梁。ECMO可分兩種類型,靜脈動脈VA和靜脈靜脈VV,兩者都能提供呼吸支持,但只有VA ECMO能提供血流動力學支持。
?
ECMO設備由許多部件組成,一個標準的回路包括磁懸浮離心泵、氣體交換裝置和熱交換裝置、主機,以及連接這些部件與患者間的管路。ECMO回路由簡單到復雜不等,可包括各種血流和壓力監測設備、連續氧合血紅蛋白飽和度監測器以及各類定制的橋接管路,讓患者在相對較長一段時間內(數天至數周)得到支持,其主要治療目的是橋梁而非終點。
?
?
圖1. ECMO機器的各個部件(靜脈血從患者體內排出,通過靜脈飽和度傳感器和儲存袋,被泵入氧合器/熱交換裝置,隨后含氧溫熱的血液再通過ECMO回路橋,輸送回患者的動脈或靜脈系統,沿途有多個壓力及流量監測器)
?
ECMO回路必須涂覆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內襯(譬如硅酮,膽堿酯酶,等等),以減少全身炎癥反應,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風險。但截至目前,暫無任何涂層可完全消除這類并發癥。回路中可包含多個監測器,包括測量總回路血流量和獨立的靜脈、動脈超聲測量器,其中三個重要位置需測量壓力,包括離心血泵前,防止過度抽吸;及氣體交換裝置前和后,氧合器前后(跨膜)的壓力差增加,提示氧合器內部的阻力增加。
?
圖2. 成年患者ECMO回路的示意圖
?
?
圖3. ARDS患者VV ECMO支持后,相關并發癥和死亡率的情況
?
不過說到ECMO,到底不能不提的還是膜肺(Membrane Oxygenator)。在膜肺出現之前,氣泡式氧合器(將血液直接暴露在大氣中,容易導致血液損傷和血液丟失)是主要使用的器械。1944年,Williem J. Kolff教授和H. TH. J. Berk(一家陶瓷公司的董事)發現微孔玻璃紙具有半滲透性,能夠傳輸氧氣,他們開創了腎透析治療,并同時開啟了對膜肺的初步研究。第一個成功的膜肺由Clowes等人于1955-1957年間開發,使用25微米的聚乙烯薄膜,對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滲透率低但穩定,并具有很大的表面積,后期改進為堆疊的乙基纖維素膜,但乙基纖維素允許水滲入,脆性材料機械支撐力差,且氣壓過大常導致回路內栓塞。隨著生物相容性較好的有機硅的發現,其表現出穩定的結合、低表面張力和無毒性,被證明是醫療器械應用的極佳材料。1969年,Galletti及其同事使用10微米的硅膠薄膜覆蓋微孔基材。隨后,為了克服滌綸和玻璃纖維網支撐的76微米厚硅膠膜中的材料缺陷,及由此產生的氣體栓塞,Kolobow等在螺旋纏繞式平行板膜肺中使用了低壓氧氣,以降低跨膜氧分壓梯度為代價,顯著提升了膜肺的安全性。膜肺的路徑特點直接影響了轉移到血液中的氣體量,因此這一階段每個制造商都通過各種創新來力求達到這一目標。
?
圖4. Kolff博士于1944年制作的,首次獲得臨床成功的人工腎(都是膜~)
?
圖5. 1965年發明的Rashkind膜肺
?
圖6. Kolobow圓柱形膜肺(A)硅膠涂層滌綸篩網,帶有用于氣體交換膜的玻璃纖維支撐篩網;(B)組裝后的膜肺
?
圖7. 1960年代市售的膜肺,(A)Lande-Edwards和(B)Travenol兒科膜肺,利用有機硅共聚物膜片形成一疊平行板,使用帶槽塑料支撐控制血道高度,大大提升了氣體交換率,簡化了臨床操作,多個膜肺還能并行使用
?
透氣膜是膜肺的重要組成部分,半個多世紀以來,膜的制造和包裝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呼吸生命支持器械的使用因此而更安全和持久。1971年,第一臺中空纖維膜肺誕生,血液分散通過各根10-18厘米長的微孔(直徑小于1微米)聚丙烯中空纖維管,氣體則在這些纖維管外流動,從而達到了既往無法企及的高氣體交換,也減少了與硅酮相關的凝結問題。然而,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血漿可逐漸滲入微孔并抑制氣體轉移(血漿滲漏,使用后8小時即可發生),血液中的磷脂可非特異性地結合到纖維,在微孔開口處形成親水表面,隨后血漿即可通過毛細管作用滲入空隙,并使得磷脂進一步結合。這一過程后,由于與空氣相比氧氣在水中的擴散率低得多,氣體傳輸隨之大大降低,此時的膜肺壽命有限并需經常更換。為解決這一問題,Kawahito等探索了使用硅橡膠材料的纖維,疏水性的硅橡膠可防止水進入微孔,但它的氣體交換率較低。
?
圖8. 現代膜肺示意圖
?
圖9. 單根中空纖維管表面的掃描電鏡照片,可見直徑小于1微米的微孔在膜的氣體和血液側之間形成直接通道
?
圖10. Quadrox-iD(Maquet)是第一款所謂的等離子膜肺,其纖維束采用獨特的交織排列,并具有相互垂直的血液、氣體和水通道,因此氣體和溫度的傳輸速率更高
?
終于到了世紀之交,我們迎來了一種新型的膜材料聚甲基戊烯(Polymethylpentene,PMP),它不但具有對氧氣和二氧化碳擴散的最小阻力,還提供了一種不透水表層微孔結構,解決了等離子體滲透微孔的問題,更具生物相容性且可使用更長時間。臨床上最常使用時間已達到59天,目前,美國超過90%的中心傾向使用PMP膜肺。
?
圖11. 現代的PMP膜肺(離不開3M公司啊)
?
今天的最后,世衛組織臨時指南建議,向符合條件的COVID-19相關ARDS患者提供ECMO支持,下圖即為體外生命支持組織(ELSO,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提供的全球ECMO儲存量,在可預見的將來,ECMO的儲備和使用也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廣。
?
圖12. ELSO提供的全球ECMO儲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