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醫院又貴又坑,我只信公立!"某患者的抱怨,道出了當下民營醫院的信任危機。
"病源斷崖式下跌,每天都在為現金流發愁。"某民營醫院院長在深夜的朋友圈寫下絕望文字。
"2024年,全國共追回醫保基金275億元,查實欺詐騙保機構2008家,抓獲犯罪嫌疑人10741名,后續監管力度只會越來強。”國家醫保局基金監管司司長在年初國家醫保局新聞發布會上的表態,為這場行業寒冬再添霜雪。
01
倒閉潮愈演愈烈
據不完全統計,2025 年以來,各地衛健委發布的醫療機構注銷公告中,已有近 30 家民營醫院走向注銷、破產。覆蓋了不同地區、不同專科領域,倒閉范圍之廣、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在眾多倒閉的民營醫院中,一些曾備受矚目的醫院的倒下尤其令人唏噓。
例如,曾經被視為行業典范的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由民間資本、國有企業控股和地方國資企業共同參與投資,投資總額達30億人民幣,總床位達1700張。是全國大型腫瘤專科中的“明星”醫院,也是重慶市萬州區首家三級專科醫院。
重慶全域擁有十足“鈔能力”,在硬件方面“砸錢”毫不手軟。斥資6億元,引進了號稱全球一流的質子腫瘤治療設備,還為它配套一個專門的質子中心。四層的建筑,光是花費就有4.2億之多,一套組合拳價值10億+。
開業之初雄心勃勃,然而,現實卻極為殘酷。僅僅兩年半后,該醫院便陷入絕境。如今設備蒙塵,1700張病床空置率超90%,30億投資化作醫保局公告里的冰冷文字。
在資本市場上,民營醫院的代表企業也面臨嚴峻挑戰。
曾經的 “眼茅” 愛爾眼科,在眼科醫療行業曾風光無限。2021年7月1日,愛爾眼科股價創下歷史高點的41.98元/股,當日公司總市值3853.05億元。然而,伴隨增長神話的破滅,公司如今的市值只有不到1300億元,其獨特的商業模式也備受質疑。
創新醫療作為一家以提供醫療服務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于近日發布年度報告,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8.16億元,同比增長1.30%;歸母凈利潤虧損9395.40萬元,虧損同比擴大174.02%;扣非凈利潤虧損5957.41萬元,虧損同比擴大112.74%。
創新醫療子公司建華醫院于2024年12月收到齊齊哈爾市醫療保障局《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通過調查,發現存在違反診療規范過度診療等行為。擬對其做出責令改正、責令退回損失的醫保基金321.28萬元、處造成損失金額1倍的罰款321.28萬元的處罰。
內憂外患下,資本之路風雨飄搖。
02
退保潮悄然興起
2025年4月,全國超200家民營醫院上演"醫保大逃亡"。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 50 家醫療機構解除醫保協議,山東慶云普愛醫院宣布停止醫保服務,河南太康神華醫院轉型高端體檢等。
退保的民營醫院數量眾多,涉及地域廣泛,從北方的內蒙古到南方的廣東,從東部沿海的山東到中部地區的河南,各地均有民營醫院選擇退出醫保體系。
“退出了醫保,后續怎么活?”
針對此話題,包括醫療專業人士在內的評論不斷。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員仲崇明說:“現行醫療醫藥價格水平的主流錨點深受醫保支付的影響。很多民營醫院名聲一般,倘若再削弱業務支付基礎,或在洗牌潮流中加速湮滅。”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康復、護理、醫養結合服務需求大幅增加。伴隨收入水平提升,高端醫療的接受度在中產及以上家庭的接受度亦大幅提高。
轉型消費醫療、打造差異特色專科、優勢專病和小病種的診療解決方案,打造更精準、高質的社會辦醫方向雖然明晰,但轉型突圍探索的道路仍充滿了艱辛和挑戰。
03
原因剖析:多重因素交織下的困境
1、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帶來挑戰
DRG(疾病診斷相關分組)和 DIP(病種分值付費)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行,對民營醫院的運營模式產生了巨大沖擊。這種改革將常見疾病按病種進行明碼標價,醫保按照相應的病種支付費用。
公立醫院憑借規模效應,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優勢,能夠在新的支付模式下保持盈利。然而,民營醫院由于病種相對單一、管理模式粗放,在適應新支付方式時困難重重。
以河南某縣級醫院為例,完成一臺醫保范圍內的闌尾炎手術,扣除耗材、人力等成本后,凈虧損高達 800 元。在這種“做一單虧一單”的情況下,許多民營醫院難以承受,不得不選擇退出醫保體系,以尋求其他生存之道。
2、醫保政策監管趨嚴
2024 年國家醫保局啟動“史上最嚴監管”,飛行檢查全面覆蓋全國,大數據實時監控醫療機構診療行為。在這種嚴格監管下,民營醫院的違規操作無所遁形。
僅 2024 年,全國就追回違規醫保資金 275 億元,對違規醫院的罰款金額動輒數百萬起步。廣東某民營醫院因虛假診療被罰 5895 萬元后直接破產,江蘇某口腔診所因系統對接問題停保三個月,經營瀕臨倒閉。
當DRG/DIP支付改革遇上"史上最嚴飛檢",曾經依賴"掛床住院""過度檢查"的盈利模式徹底失靈。有院長苦笑:"現在合規成本比違規收益還高,不退保就是慢性自殺。"
3、民眾認知偏見根深蒂固
長期以來,民營醫院在民眾心中存在諸多負面形象。
一些民營醫院存在虛假宣傳的問題,夸大自身醫療技術和服務效果,吸引患者就醫后卻無法兌現承諾,導致患者失望。過度醫療現象也較為嚴重,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給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檢查、治療,增加患者負擔。
部分民營醫院的醫療水平確實有限,缺乏專業的醫療人才和先進的醫療技術,難以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莆田系醫院更是因其一系列負面事件,如虛假廣告、醫療欺詐等,讓民眾對民營醫院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
據調查數據顯示,78% 的受訪者對民營醫院信任度下降,其中 45% 表示會盡量避免選擇民營醫院。這種負面認知使得民營醫院在患者獲取方面面臨巨大困難,患者流量不足,直接影響了醫院的經營收入和生存發展。
4、資源分配不均
在醫療資源分配上,公立醫院占據了絕對優勢。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資金投入持續增加,用于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先進醫療設備購置、醫學科研項目開展等。公立醫院能夠不斷更新設備,提升硬件水平,開展前沿的醫學研究,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而民營醫院除少數享受特定政策優惠外,大多只能依靠自身融資和經營收入來維持運營,資金短缺問題嚴重,難以與公立醫院在硬件設施上競爭。
在人才資源方面,公立醫院憑借其穩定的工作環境、較高的社會地位、完善的職稱晉升體系和培訓機會,吸引了大量優秀的醫療人才。許多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優先選擇公立醫院就業,民營醫院人才匱乏,難以組建高水平的醫療團隊,醫療技術水平提升受限,進一步削弱了其市場競爭力。
5、運營成本高
民營醫院的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房租、設備采購、人員工資等各項開支巨大。在房租方面,為了吸引患者,民營醫院往往選擇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段開設,這導致房租成本高昂。
設備采購方面,醫療設備更新換代快,價格昂貴,民營醫院為了提供先進的醫療服務,需要不斷投入資金購買新設備,資金壓力沉重。人員工資方面,為了吸引和留住有限的醫療人才,民營醫院不得不開出較高的薪酬待遇,進一步增加了運營成本。
為了吸引患者,民營醫院還高度依賴市場營銷,通過廣告宣傳、網絡推廣等各種方式進行推廣,營銷費用在醫院成本中占比極高。
有數據顯示,部分民營醫院的營銷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甚至高達 30% - 40%。高昂的運營成本和營銷費用,使得民營醫院的盈利空間被嚴重壓縮,經營壓力巨大。
6、內部管理缺陷
民營醫院內部管理問題叢生。許多民營醫院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層多由家族成員組成,“外行領導內行”“專家有職無權”現象頻發,決策過程缺乏科學性和民主性,往往僅憑個人經驗和主觀判斷進行決策,容易導致醫院發展戰略失誤。
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缺乏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對醫務人員的職業發展規劃重視不足,醫務人員在醫院內缺乏晉升空間和成長機會,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成本控制意識淡薄,在設備采購、藥品采購等環節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存在浪費現象,進一步增加了運營成本。
醫療質量管控體系不健全,對醫療服務過程中的質量監控不到位,醫療事故時有發生,高額罰款、通報警告等事件的發生嚴重損害了醫院的經濟、聲譽和形象,導致患者流失。
民營醫院倒閉潮與退保潮是當前醫療行業面臨的嚴峻問題,其背后是政策、市場、社會認知和內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雖然民營醫院面臨諸多困境,但困境并非絕境。通過精準定位患者群體、創新收費模式、穩定醫護人才隊伍等積極探索和變革,仍有望在困境中尋得突破,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多元化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