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達摩院研發的胰腺癌篩查AI 模型 DAMO PANDA 正式獲得美國 FDA “突破性醫療器械” 認證,成為中國科技企業首個獲此殊榮的醫療 AI 產品。FDA的認證加速了其審評流程,未來將推動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臨床應用。目前,DAMO PANDA已在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等機構試點,成功篩查出常規檢查漏診的早期病例。
01
突破性技術,
改寫胰腺癌早篩歷史
胰腺癌因惡性程度高、早期癥狀隱匿,80% 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5 年生存率不足 10%,被稱為 "癌癥之王"。傳統增強 CT/MRI 篩查成本高、操作復雜,難以大規模推廣,早期精準篩查成為全球醫療難題。
阿里達摩院醫療 AI 團隊自 2018 年深耕癌癥早篩領域,在積累慢性病篩查經驗后,2020 年針對胰腺癌篩查瓶頸,聯合全球十余家頂尖醫療機構,首創 "平掃 CT+AI" 解決方案。該方案依托平掃 CT 年檢查量超 20 億人次的普及優勢(成本僅為增強 CT 的 1/3),通過 DAMO PANDA 模型突破傳統平掃 CT 漏診率 30% 的局限。
DAMO PANDA 模型構建三層深度學習框架,實現對平掃 CT 影像中 0.3 毫米級微小病灶的精準識別,篩查敏感性達 92.9%、特異性 99.9%,每千次檢測僅 1 例假陽性,首次讓大規模胰腺癌早篩成為可能。相關成果 2024 年發表于《自然?醫學》,被評價為 "開啟影像 AI 癌癥篩查黃金時代"。
PANDA的開發、評估和臨床轉化概述(圖片源自Nature Medicine )
這一技術突破的臨床價值在真實世界中得到驗證: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通過 DAMO PANDA 篩查 4 萬余人,成功檢出 2 例常規檢查漏診的早期病例,其中 1 例 1.5 厘米腫瘤患者經及時手術康復,彰顯技術的臨床價值。
2024 年 5 月,世界衛生組織在聯合國 AI for Good 峰會上將其列為 "全球癌癥防控優先推廣技術",并推動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建設早篩體系。
這項 "從平掃 CT 到早期診斷" 的技術突破,憑借低成本、高精準的優勢,有望重塑全球胰腺癌防控格局,為提升癌癥早期發現率開辟新路徑。
02
跨界,不止阿里
除阿里外,其他科技巨頭也正加速搶占 AI 醫療高地。訊飛醫療依托星火大模型打造智能導診與語音電子病歷系統,在多地醫院提升基層診療效率。
商湯科技 “大醫” 模型通過多模態技術優化就診流程,病理模型覆蓋 20 余種器官,在瑞金醫院等機構將癌癥篩查效率提升 20 倍。
華為醫療軍團在病理與腦科學領域突破,“慧檢” 平臺覆蓋 200 多家醫院,阿爾茨海默癥預警模型提前 3-5 年識別風險。
字節跳動小荷健康的結腸鏡 AI 輔助診斷敏感度超 95%,格力跨界醫美推出高端設備,京東健康 “AI 京醫” 體系分診準確率達 99.5%。
從導診到重癥救治,巨頭們以技術與臨床結合重塑醫療生態,加速 AI 從輔助工具向核心生產力轉變,在全球競爭中勾勒中國醫療 AI 創新圖景,推動精準醫療普惠落地。
03
AI 醫療的黃金十年
DAMO PANDA 的 FDA 認證和格力的醫療布局,折射出全球 AI 醫療產業的爆發式增長。
根據慧博投研數據,2025 年中國 AI 醫療市場規模預計突破 349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39.4%,而全球市場規模將在 2031 年達到 5245.5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 27.7%。
在技術驅動層面,以 DeepSeek R1 為代表的大模型、應用于藥物分子設計的生成式 AI,以及融合文本與影像分析的多模態技術,正成為行業突破的核心引擎。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醫療數據分析的效率,更推動著 AI 從輔助工具向核心生產力的角色轉變,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底層技術動能。
未來,AI 醫療的發展將聚焦于三個深度應用方向:
在精準影像診斷領域,AI 可將癌癥篩查效率提升 20 倍,微小病灶識別率逼近人類極限,顯著改善早期診斷的準確性;
在 AI 制藥領域,靶點發現周期的縮短與 30%-50% 的成本降幅已從理論變為現實,成都先導等企業的技術落地案例,證明了該技術路線的商業化可行性;
而全流程智能化則體現在診療全環節的滲透,從電子病歷管理的數字化升級到手術機器人的精準輔助,AI 正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完整生態。
挑戰與機遇始終伴隨產業發展。在合規與商業化層面,患者隱私保護、算法透明度等數據倫理問題成為監管重點,而阿里 "麗水模式" 在基層醫療場景的成功實踐,則為技術與臨床需求的深度結合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這表明行業在應對監管壓力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符合真實醫療場景的落地路徑。
然而,當表層的應用實踐與監管適應逐步展開時,更深層的制度性挑戰開始顯現。2025 年新版《AI 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將算法透明度、臨床驗證周期納入強制標準,直接導致 42% 的申報企業因無法提供可解釋性證明被暫停審批。
這一現狀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合規問題,而是暴露出技術創新邏輯與醫療監管體系的深層摩擦 —— 當 AI 診斷的 "黑箱效應" 與醫療行業要求的 "可追溯、可驗證" 特性正面碰撞,如何在保障技術迭代速度的同時,建立兼具科學性與倫理彈性的規制框架,成為決定行業能否跨越產業化門檻的關鍵考驗。
阿里的DAMO PANDA不僅是技術突破,更代表中國企業在全球醫療AI競賽中的崛起。從格力的工業智能化到訊飛、商湯的垂直應用,跨界融合正成為行業主旋律。未來,唯有技術、臨床與商業化能力兼備的企業,才能在千億藍海中占據高地。而在這場變革中,最大的贏家或許是每一位因早篩技術重獲新生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