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迪視醫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迪視醫療”)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由磐霖資本領投,上城資本、金闔資本、杭州市科創集團(顛覆性技術成果轉化基金)跟投,凱乘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本輪資金將用于加速通用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注冊臨床,與眼科手術機器人產品的商業化推廣,進一步鞏固公司核心產品的技術優勢與完善機器人顯微操作系列產品生態。
公司已在2023年完成了三輪融資:
2023年2月13日:完成Pre-A輪融資,由線性資本領投,高瓴創投跟投。
2023年7月10日:完成Pre-A+輪融資,由歐普康視和英飛尼迪集團領投,新絲路資本、線性資本、方富創投、Capricornus Investment HK Limited跟投。
2023年12月29日:完成Pre-A++輪融資,由達晨財智領投。
作為一家專注超顯微手術領域機器人的公司,旗下“迪視微鋒”是國內第一個進入多中心注冊臨床試驗階段的眼科手術機器人產品,并于2025年2月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綠色通道”,成為國內首個進入該通道的眼科手術機器人。該手術機器人致力于減少眼底手術醫患比缺口、延長一線醫生職業生涯、提高手術成功率及降低后遺癥,并為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提供有力的遞送工具。
早期動物臨床數據顯示,相較于臨床醫生徒手操作85.5%的成功率,“迪視微鋒”眼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的視網膜下注射成功率可提高至100%。
# “迪視微鋒”眼科手術機器人
研發背景
在眼底手術操作過程中,醫生使用器械圍繞鞏膜刺入點運動,徒手操作精度要求極高,視網膜黃斑區中心凹的平均厚度約為250微米,發生病變后可能進一步變薄,理想的器械運動精度為10微米以內。而人手先天存在約100微米且無法克服的生理抖動,即使是最頂尖的醫生,也難以避免。
這種抖動極易在復雜而精細的眼科手術中產生切口組織的撕扯,難以在微米級別范圍的病灶進行精準操作和穩定注射,影響患者術后愈合和視力恢復。此外,目前資深眼科醫生數量少,培育周期極長,徒手細微操作壓力大。針對這些臨床問題,眼科手術機器人被認為是縮短醫生學習曲線、突破人體生理操作極限的有力工具。
產品簡介
迪視微鋒機器人的工作原理是通過主從控制方式實現在眼球狹小封閉空間內進行精細靈巧的顯微操作。該系統結合自主研發的柔性微結構和高精度控制算法,實現了高達3微米的運動精度,成為目前全球精度最高的顯微手術機器人之一。
醫生操控迪視機器人用于活體兔視網膜下腔注射
迪視醫療創始人兼 CEO 崔迪博士曾在訪談中表示:
# 臨床試驗進展
多中心注冊臨床首批入組
2024年6月,“迪視微鋒”眼科手術機器人正式啟動多中心注冊臨床試驗,并成功在復旦大學眼耳鼻喉科醫院和浙江省人民醫院兩家聯合牽頭單位分別完成了首批臨床入組工作。此次眼科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于治療包括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等各種原因引起的黃斑部視網膜下出血。該部位的出血會導致中心視力急劇下降,如不進行治療,大部分患者無法自愈。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徐格致教授主刀完成了該院首批入組病例的手術。徐教授對視網膜下出血患者的病情進行診療后,確定了手術治療方案。首先通過玻璃體切割手術完成患者玻璃體腔內的積血清除,隨后操作“迪視微鋒”眼科機器人實施了視網膜下精準注藥輔助網膜下積血清除,整個手術過程順利流暢。
據悉,目前“迪視微鋒”已幫助醫生完成多例高難度眼科手術,大多數為失明患者,手術后患者視力得到了明顯改善,最高的已恢復至0.7。
# 產品市場前景
盡管眼科手術因其精細和復雜性使得機器人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相對滯后,但國際上已有一些眼科手術輔助機器人系統開始顯現其潛力。
例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能夠執行角膜縫合、角膜移植和翼狀胬肉切除等眼表手術;荷蘭Preceyes BV公司開發的眼科手術機器人已在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中得到應用;以色列ForSight公司的Oryom微型手術機器人平臺擁有14個自由度的活動結構,幾乎能夠觸及人眼的任何部位。
在中國,盡管起步較晚,眼科手術機器人領域也在迅速發展,相關入局者包括高校研發團隊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山大學,以及以迪視醫療和昂泰微精為代表的創新企業。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林浩添教授團隊通過跨學科融合和軟硬件協同開發,研制了“5G遠程微米級眼科手術機器人”。這款手術機器人擁有獨特的串聯并聯機械臂結構,能夠實現微米級精度的遠程運動中心控制和末端重復定位。它還能模擬和替代人手操作,過濾手震顫,并通過5G遠程通信技術實現跨時空限制的高精度手術操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楊洋教授成立了銜微醫療,其自主研發的眼科手術機器人及眼科智能器械項目,結合了先進的機器人機構、精密驅動技術、人工智能算法和先進控制技術,實現了從結構到算法的完全自主研發。初期研發主要針對視網膜下及視網膜血管的穿刺注藥,2024年完成2型檢,為相關適應癥的眼科顯微手術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昂泰微精自主研發的眼科手術機器人也在2024年順利完成了產品型檢,并成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作為全球首個專注于小型精細化手術的機器人平臺搭建者,成功實現了手術機器人系統全程無抖動操作。其頭端腕式結構器械直徑小于3mm,具備多自由度,能夠精確吻合0.3mm的血管、淋巴管與神經。
但需要注意的是,從根本上說,機器人可以縮短醫生教育的過程,但要獲得臨床醫生和患者的信任,后續的商業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總而言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拓展,眼科手術機器人領域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我們期待更多創新性的眼科手術機器人產品出現,為眼科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精準的手術治療方案。
# 關于迪視醫療
此外,公司布局研發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擁有近20個超高自由度,能夠輔助顯微外科醫生完成高難度、超顯微精細靈巧操作,例如吻合直徑范圍為0.3~0.8毫米的淋巴管、血管或神經。其于2025年1月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超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輔助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LVA)治療阿爾茨海默癥,與國內首例機器人輔助淋巴水腫患者的LVA重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