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芯片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要求較高
根據從Neuralink官網信息了解到,Neuralink公司擬采用完全植入式這一技術路線。
在臨床試驗中,代號為R1的機器人將在受試人員的特定腦區植入一枚代號為N1的腦電極,受試者將通過“意念”操控N1及配套的應用程序來操控電腦并提供反饋。該臨床試驗的的招募對象為年滿18周歲并且伴有四肢癱瘓、截癱、視力喪失、聽力喪失、無法說話、主要肢體截肢等情況的美國境內人。臨床試驗的目的在于測評N1、R1及配套軟件的安全性及潛在有效性。
這一入侵式的腦機接口策略,雖然可能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但也存在著更大的安全隱患。駟格生物科技聯合創始人劉博博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植入外源性的腦電極進入人腦,可能會存在被人體細胞當成“異物”,進而引起較為嚴重的“排異”反應。“隨著芯片技術的發展,將芯片與生物科學相結合,產生了新的應用,比如基因測序、體液活檢、腦電等。但腦電極若需植入體內,對于芯片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要求較高。”劉博進一步解釋稱。
事實上,此前在進行動物試驗時,Neuralink的植入式策略也曾導致動物死亡。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特別指出了Neuralink需解決的安全問題,包括設備的鋰電池、植入物的電線在大腦內遷移的可能性,在不損壞腦組織的情況下如何安全取出設備等。
國內技術進步速度很快
?在第十二屆中國醫療器械高峰論壇腦科學創新發展分論壇上,記者獲悉,在柔性電極方面,許多中國科學家做出了有益的工作,提出了神經流蘇、新型柔性電極等方案,相關技術成果已形成論文發表。
“在柔性電極這一技術上,國內正處于部分技術跟跑,但跟跑的距離越來越短;部分技術領跑;大部分技術在追趕的階段。總體來看,國內技術進步的速度很快。”在會上,有專家表示。
相關的研發進展也吸引到了投資市場的注意。據醫藥魔方InvestGo投融資數據庫統計,2019年至2023年1月,有強腦科技、景昱醫療、領創醫谷、腦虎科技等多家腦機接口企業完成了新一輪融資,涉及比鄰星創投、紅杉中國、高瓴創投、元禾原點等頭部機構;另外,三七互娛,騰訊、米哈游等游戲公司也紛紛通過投資等方式入局了腦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