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致力于破解大腦功能的奧秘,而人腦由數百億神經元相互連接構成,神經通路錯綜復雜,生命及認知科學研究面臨巨大挑戰。近年來,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在腦科學領域應用獲得持續關注。MEG具有哪些特點?可以用于哪些領域?沙利文生命科學事業部將從技術發展、應用價值、行業玩家等維度展開分析,解密這種反演腦功能的尖端技術。
01
腦磁技術大有可為,將成為輔助診斷腦科疾病的精兵利器
腦成像技術多維發展,推動腦功能研究深入
大腦活動規律的研究依賴于各種觀察大腦的儀器和成像技術。目前,主要的腦成像技術可以分為結構像技術和功能像技術兩類。
結構像技術:指直接對大腦結構進行可視化、反映大腦解剖結構的成像技術。主要的結構像技術包括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功能像技術:通過測量大腦的腦電/腦磁、血流、氧耗、神經遞質等信息來間接觀測大腦功能的技術。功能像技術包括腦電圖(EEG)、腦磁圖(MEG)、正電子發射成像(PET)、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S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成像(fNIRS)等。
腦成像技術各有千秋,臨床應用各有側重
不同腦成像技術各具特點,CT、MRI等結構像技術多用于診斷腫瘤、腦血管病變等大腦結構發生改變的疾??;功能像技術如EEG在癲癇等神經疾病領域具有重要作用,PET可敏銳識別未占位的惡性腫瘤,fMRI和fNIRS多被應用于大腦功能定位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域。
MEG作為一種功能像技術,通過在顱外檢測腦部磁場信號,可識別定位大腦的視覺、聽覺、軀體感覺和運動皮質區域,判斷大腦各腦區功能連接的強弱及模式。MEG兼具高時間分辨率(0.001s)和空間分辨率(2-5mm),并對人體無創、無輻射,是現階段腦成像領域最尖端的技術之一。
圖:不同腦成像技術特點概覽
資料來源:公開信息,沙利文分析
02
腦磁圖與其他腦成像技術互補,提升疾病診斷精準性
MEG作為一種新興的腦成像技術,主要臨床應用領域為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疾病等場景。MEG憑借其優秀的時間分辨率及空間分辨率,在這些臨床應用場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更可與其他腦成像技術配合使用,進一步提升診療的精準性。
MEG在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的應用
MEG憑借其成像特點,在癲癇、腦腫瘤、腦卒中等神經系統疾病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尤其在致癇灶定位上有重要作用。《癲癇外科術前評估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指出我國癲癇患病率約為0.7%,癲癇患者群體龐大,約有900萬,其中約200-300萬為藥物難治性癲癇。目前,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治療手段包括外科手術、生酮飲食、神經調控等,5%-10%的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可通過外科手術達到癲癇緩解甚至終止發作的療效。顱內腦電圖(iEEG)是目前高效定位致癇區及評估致癇區與功能區關系的有效手段,但具有侵入性的局限。MEG可精準檢測和定位癲癇病灶并且無創,在癲癇外科手術治療前定位、神經調控靶點確定中具有重要意義。Velmurugan[1]等在Brain雜志發表研究指出MEG在高頻振蕩源(80-200Hz)與假定的致癇區、切除皮層的符合率分別為75.0%和78.8%,優于其他頻段和標準偶極子擬合方法。Cao[2]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指出使用MEG結合新穎的動態網絡模型,可重建出臨床廣泛接受的虛擬顱內電極信號,未來有望減少甚至取代顱內有創電極植入對致癇灶進行評估?!栋d癇外科術前評估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指出MEG具有優異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可通過逆運算并求解出點活動來源的位置、強度和方向,對語言、運動、感覺、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進行定位,可與MRI融合形成磁源性成像,作為復雜致癇區定位檢查技術的一項有意義的補充。
MEG在精神疾病領域的應用
MEG也可應用于抑郁癥、精神分裂癥、自閉癥譜系障礙等精神性疾病的輔助診斷。在MEG幫助下,可通過識別患者額葉前區、邊緣網格區的信號變化來判斷抑郁癥的嚴重程度,Nugent[3]等人已使用MEG來檢測重癥抑郁癥患者在使用氯胺酮前、后靜息狀態情況,以評估治療抑郁癥的效果。此外,MEG可通過識別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神經網絡和區域的異常信號,輔助精神分裂癥診斷;MEG可揭示異常聽覺、視覺及情感發生時的大腦活動,用于自閉癥診斷及分類。
解密腦功能,腦磁圖助力腦科學研究發展
MEG在認知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MEG的時間分辨率為毫秒級,可以追蹤快速神經活動,是語言、感知等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北京大學高家紅教授團隊[4]基于以往對腦神經活動研究基礎,將MEG與獨特的語言刺激范式結合來區分腦皮質處理單詞、短語和句子的位點與組合,發現顳上回參與了三種語言水平的處理,其它腦區則通過不同組合形式參與每個語言水平編碼,其中右側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只跟隨有清晰聲學邊界的單音節詞的節奏,而左側前顳葉和左側額下回則選擇性地參與短語或句子的加工。該研究借助MEG成功構建了語言結構加工圖譜,為人類進一步研究大腦認知功能提供重要工具。
MEG在腦機接口領域的應用
MEG具有優異的信噪比和溯源定位能力。北京大學[5]運用腦磁信號的可解碼性,追蹤人的視覺加工,僅通過對看到圖片前半秒的腦磁數據進行解碼,發現不同類型的圖片在大腦中的表征呈現出大范圍分離的明顯趨勢,證明了MEG對于構建高性能腦機接口的意義。新一代原子磁強計腦磁圖(OPM-MEG)技術的性能接近植入式腦機接口,有望成為未來腦機接口的主要支持技術。
腦磁圖的市場需求廣闊,新一代腦磁圖引領新潮
目前,MEG已在臨床和科研領域有了初步探索應用,但臨床應用仍以癲癇輔助診斷為主。MEG可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疾病、創傷后腦功能評估、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等臨床領域,對于認知科學也有重要價值。OPM技術出現后,MEG的探測性能提升,安裝使用更加靈活,成本也大幅降低,將在更多的醫療、科研等機構推廣使用,為更多類型的神經、精神系統疾病患者提供診斷支持,為更深層次的認知學研究、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提供技術支持,應用前景廣闊。
03
打開腦功能黑匣子,原子磁強計腦磁圖將成明日之星
腦磁技術迭代發展,OPM技術炙手可熱
大腦神經電流的傳播會產生磁場,不同腦組織的磁導率幾乎相同,腦磁成為探測腦功能的理想信號。但是,腦磁場在顱外的強度僅在10-100fT量級,約為地球磁場的億分之一,難以探測。1968年,美國物理學家Cohen利用多匝感應線圈在特殊建造的磁屏蔽室里首次探測到人腦α波信號。1972年,約瑟夫森節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技術誕生并可高效探測腦磁信號,開啟了MEG商業化之路。2002年,普林斯頓大學Romalis團隊首次實現原子的無自旋交換弛豫(SERF)態,并于2003年建造了可進行fT級別靈敏度測量的原子磁強計(OPM)系統,常溫腦磁探測成為現實。
圖:腦磁技術發展關鍵事件
資料來源:文獻檢索[6-10],沙利文分析
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已成功商業化,但普及受限
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以超導約瑟夫森結效應和磁通量子化為技術基礎,是一種可將磁通轉化為電壓的高靈敏度磁通探測器。在實驗室理想條件下,SQUID-MEG的靈敏度可達1fT/√Hz,商用SQUID-MEG靈敏度多在2-3fT/√Hz。目前,SQUID-MEG在臨床和科研領域已有應用,多被醫療機構用于癲癇診斷。但國內SQUID-MEG依賴進口,數量約20臺,均在國內高校、科研機構或三甲醫院,滲透率較低。這是由于目前SQUID-MEG產品存在價格昂貴(約3,000萬/臺),體積龐大,需液氦維持超導狀態、使用成本高,屏蔽室造價昂貴且占地面積大,靈活性差等問題。
圖:SQUID-MEG推廣挑戰
資料來源:文獻檢索[6],沙利文分析
新一代腦磁圖優勢顯著,將加快MEG普及
OPM-MEG是一種利用光與原子的相互作用來探測磁場的技術。基于SERF理論,當一束圓偏振泵浦光照射堿金屬原子時,堿金屬原子發生能級躍遷,產生自旋極化;在外界弱磁場作用下,堿金屬原子做拉莫爾進動而產生一個進動偏角,其大小在一定范圍內與磁場強度成正比;當另外一束偏振探測光垂直于泵浦光照射進來,堿金屬原子的偏振方向會發生微小偏轉,通過探測偏振角的變化可以直接反應磁場的大小。理論計算,無自旋交換弛豫原子磁強計裝置靈敏度可達0.01fT/√Hz甚至更低;實驗室中,已取得0.16fT/√Hz的靈敏度,是人類目前掌握的最靈敏的磁探測物理技術。
圖:SQUID與OPM技術比較
資料來源:文獻檢索[6],沙利文分析
在SERF理論支持下,OPM-MEG技術快速發展。2010年,Johnson等使用基于Rb堿金屬原子的SERF磁力計探測大腦磁場,并與基于SQUID商用腦磁系統進行對比,證明了OPM-MEG的有效性。2017年,英國諾丁漢大學Sir Peter Mansfield影像中心首次使用常溫原子磁強計成功記錄腦磁信號和空間溯源定位。隨著對OPM-MEG的研究持續深入,科學家們通過縮小原子蒸氣室體積、采用微機電技術、元件裝置集成等方式,多維度研發體積更小的探測器,目前OPM-MEG探測器橫截面積已縮小至硬幣大小。探測器體積的縮小進一步推動多通道集成OPM-MEG研發,目前已開發出過百通道的OPM-MEG產品,但目前全球尚無基于OPM技術的臨床用腦磁圖上市。國內已有心磁圖臨床用產品獲批上市,由于心臟磁場強度為1,000-10,000fT量級,探測難度小于腦磁場。
圖:OPM-MEG優勢分析
資料來源:公開信息,沙利文分析
OPM-MEG研究持續升溫,國外的普林斯頓大學、諾丁漢大學等,國內的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紛紛投身該領域。OPM-MEG不僅探測器具有高技術壁壘,磁屏蔽裝置、磁反演等相關技術也是開發OPM-MEG產品過程中必須克服的挑戰。同時,由于產品研發不同于實驗室研究,產業化瓶頸高,兼具探測器、磁屏蔽裝置、磁反演技術的研究團隊在產品商業化進程中更具優勢。
04
腦磁技術在國家政策推動下,未來產品升級、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國家將腦磁技術列入重點發展領域,鼓勵建立影像中心
MEG作為腦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獲得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由工信部牽頭,國家十部門聯合發布的《“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將腦磁測量列入重點發展領域,并將高精度磁場傳感器作為產業基礎攻關行動的攻關核心元器件;《“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大力推動創新產品研發,在醫療器械領域重點發展新型醫學影像、可穿戴監測等領域的醫療器械;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引導促進醫學影像中心獨立設置機構規范發展。在政策利好的環境下,腦磁技術將獲得高速發展,臨床用腦磁圖的研發及市場準入加快,并在醫學影像中心規范發展推動下拓展應用場景,提高市場滲透率。
腦磁圖升級換代,未來新型腦磁圖性能更優
公開信息顯示,全球約有150~200臺MEG。我國在2000年后陸續引進多臺MEG,但國內的MEG存在使用時間過長、產品老舊的情況,如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的MEG使用已超20年,南京腦科醫院的MEG設備使用時間也已近20年,而一般建議大型醫療設備服役10年后應換新。目前,國內在役的MEG主要為SQUID-MEG,但近年我國已有自主研發的OPM-MEG科研機上市。未來,隨著OPM-MEG技術進一步成熟,MEG將向著小型化、個體化、穿戴化、場地靈活化發展,安裝及維護成本將持續降低;OPM-MEG將實現更高的靈敏度,提供更高質量的數據。新一代腦磁圖憑借其優勢,將開辟腦磁測量新時代。
05
國內外企業爭相布局腦磁圖,新一代醫用腦磁圖指日可待
SQUID-MEG競爭格局
SQUID-MEG技術成熟,已有306通道產品問世,可實現全腦覆蓋。布局SQUID-MEG的國外公司主要包括MEGIN、Compumedics、CTF MEG等,其產品各有特點。
圖:主要SQUID-MEG產品分析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沙利文分析
MEGIN:MEGIN在腦磁探測技術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公司瞄準癲癇市場,其產品TRIUX? neo可無創定位大腦內癲癇活動區域,與其他腦成像技術配合可用于神經外科。公司產品Elekta Neuromag TRIUX是國內唯一獲NMPA注冊證的腦磁產品(注冊證編號:國械注進20162210041)。MEGIN曾被Elekta收購,又于2018年被拆分出售給Croton Healthcare。
TRIUX? neo
Compumedics:Compumedics成立于1985年,是全球領先的電磁源定位、多模態神經成像、高密度EEG及fMRI技術提供商。公司SQUID-MEG產品Orion LifeSpan? MEG的核心專利技術為雙弛豫振蕩超導量子干涉探測器(DROS SQUID),信噪比優于傳統SQUID探測器,已獲FDA、KFDA批準用于臨床。
Orion LifeSpan? MEG
CTF MEG:CTF MEG公司于1970年成立,2009年CTF MEG收購4D Neuroimaging公司,2014年研發出275通道的SQUID-MEG產品cMEG,并于2019年推出臨床友好型cMEG。cMEG運行穩定,探測器密度高,電子元件高帶寬、高轉換速率、高采樣率,數據儲存速度快。
cMEG
OPM-MEG競爭格局
根據公開信息,多家國內外公司已布局OPM-MEG賽道,包括Cerca、FieldLine、昆邁醫療、磁波智能、中科知影等。同時,美國QuSpin公司作為OPM探測器研發企業,其新一代OPM技術探測器產品QZFM Gen-3性能優越,靈敏度7-10fT/√Hz,大小約2cm2,被Cerca、磁波智能等OPM-MEG研發公司所使用。OPM作為一種尖端磁場探測技術,可用于軍事、航空等敏感領域,過度依賴國外研發的探測器存在被制裁的隱患。目前,我國已有企業采用自研OPM探測器進行MEG研發,全設備自研模式自主可控,可有效規避風險。
Cerca:Cerca由諾丁漢大學孵化,為諾獎實驗室Peter Mansfield影像中心的轉化公司。Cerca使用QuSpin公司的探測器開發了全球首個基于OPM技術的商業化、全集成、頭戴式MEG科研用機。該設備可測量頭皮周圍50個位置的磁場,實現大腦全覆蓋,并可在受試者移動時探測,可供成人和兒童佩戴使用,但該設備仍需在1.3m*1.3m的磁屏蔽室使用。
Cerca OPM-MEG
FieldLine:FieldLine上市產品HEDscan?系統是一種基于OPM探測器技術、非侵入式、可穿戴的MEG設備。該設備借助放置在頭部的自研小型量子探測器(靈敏度15 fT/√Hz,橫截面約2 cm2),可高保真記錄和映射神經活動;僅需借助磁屏蔽筒即可在任何醫療機構的任何房間使用;頭盔輕質、穿戴性強,適合所有年齡段和頭部尺寸的人群。
HEDscan?
昆邁醫療:昆邁醫療是一家以量子操控與探測技術為核心,致力于開發生物功能磁成像設備的醫療科技企業。公司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項目共建,并已完成國內首例科研裝機,獲得“國產高端設備科研示范應用”稱號。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OPM-MEG突破了高靈敏度磁傳感(12-15 fT/√Hz)、開放式磁屏蔽、高精度磁反演等一系列技術,探測器橫截面積約3 cm2。昆邁醫療為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通過創新醫療器械審查的OPM-MEG研發企業,臨床用機處于醫療器械注冊審批中,有望成為全球首款上市的臨床用OPM-MEG。
昆邁醫療OPM-MEG*
*:右圖為昆邁醫療參與共建的北京懷柔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
磁波智能:磁波智能是一家專注研發磁波診療技術的科技公司,團隊成員在量子傳感、人體弱信號檢測等方面有著豐富經驗。公司使用自研超靈敏磁傳感器MagneticWave或QuSpin探測器產品,搭配高性能磁屏蔽筒,可提供科研定制服務。同時,公司代銷QuSpin、FieldLine、Twinleaf的磁傳感器。
磁波智能自研磁屏蔽設備
中科知影:中科知影成立于2019年,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孵化。中科知影致力于進行新型腦磁圖等生物弱磁檢測設備的研發、生產和服務。公司在腦磁圖及零場弱磁檢測技術領域獲批多項國內外發明專利,并設立了北美技術研發中心。
中科知影OPM-MEG
國內腦磁圖采購情況
過去,我國MEG高度依賴進口,根據中國政府采購網和中國國際招標網數據,2014年以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及醫療機構共采購了18臺MEG,12臺為SQUID-MEG,6臺為OPM-MEG,其中3臺來自于昆邁醫療,而OPM-MEG采購價格遠低于SQUID-MEG。不難發現,目前我國腦磁圖市場主要被SQUID-MEG占據,而我國OPM-MEG商業化進程加速,據目前公開信息,昆邁醫療、磁波智能等已有科研機產品,昆邁醫療臨床用機正在注冊中,預計不久將會有OPM-MEG產品獲批上市。
圖:國內腦磁圖采購情況分析(2014-2023)
資料來源:政府官網,沙利文分析
未來,隨著OPM-MEG科研用機商業化進一步加深及臨床用機上市,OPM-MEG將為更多的醫療機構及腦科學研究機構使用,為神經、精神疾病患者帶來診斷更佳和價格更優的選擇,加速人類對于大腦的認知。OPM-MEG將憑借其技術和應用優勢,在腦成像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關于沙利文生命科學事業部
沙利文生命科學事業部在生命科學領域擁有專業的分析能力和豐富的項目經驗。依托沙利文全球智庫資源和大中華區跨行業業務發展平臺,沙利文生命科學事業部在生命科學產業投融資服務有著獨特核心優勢。沙利文生命科學事業部在中國擁有廣泛的企業客戶,并在過去20年里建立了龐大的客戶網絡,積累大量生命科學各細分領域的項目經驗。
項目類型包括知識中心項目(深度內容、宣傳活動),Pre-IPO項目(DCF估值、商業計劃書服務),IPO上市項目(行業顧問、臨床稽查、募投撰寫),市場調研,市值管理及戰略咨詢等,并與國內外知名的資訊平臺及投融資機構合作,為企業提供醫藥及醫療器械等專業細分領域行業一站式解決方案,受到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 Velmurugan J, Nagarajan S S, Mariyappa N, et al. Magnetoencephalography imaging of 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 strengthens presurgical localization and outcome prediction[J]. Brain, 2019, 142(11): 3514-3529.
[2]Cao M, Galvis D, Vogrin S J, et al. Virtual intracranial EEG signals reconstructed from MEG with potential for epilepsy surgery[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994.
[3]Nugent A C, Robinson S E, Coppola R, et al. Preliminary differences in resting state ME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re-and post-ketamine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016, 254: 56-66.
[4] Sheng J, Zheng L, Lyu B, et al. The cortical maps of hierarchical linguistic structures during speech perception[J]. Cerebral cortex, 2019, 29(8): 3232-3240..
[5]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q4y1B7M2/?buvid=ZF4A22F46CF56F9F43E5B6F7F0AFE9038D14&is_story_h5=false&mid=JBhKqjab2Ff2JLB1lqHNsH8FTQ%2FSZMtL1rElX6M3iMo%3D&p=1&plat_id=114&share_from=ugc&share_medium=iphone&share_plat=ios&share_session_id=EADC4DC5-A883-4484-A3BD-7D4AC521186C&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amp=1689911868&unique_k=m0bhs4d&up_id=650922239
[6]盛經緯,高家紅.腦磁圖儀的前世今生與未來[J].物理, 2021, 50(7):7.
[7] 王宇,趙惟玉,康翔宇,等.SERF原子磁強計最新進展及應用綜述[J].光學儀器, 2021, 43(6):77.
[8] Xia H, Ben-Amar Baranga A, Hoffman D, et al. Magnetoencephalography with an atomic magnetometer[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6, 89(21).
[9] Johnson C, Schwindt P D D, Weisend M. Magnetoencephalography with a two-color pump-probe, fiber-coupled atomic magnetometer[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0, 97(24).
[10] Brookes M J, Leggett J, Rea M, et al. Magnetoencephalography with optically pumped magnetometers (OPM-ME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neuroimaging[J].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22.
注:文中MEG產品圖片來源于公司官網、公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