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北京天星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星醫療)上交所科創板IPO終止。因北京天星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的保薦人撤銷保薦,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六十三條的相關規定,本所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天星醫療原計劃募資8.8億元。
01
運動醫學小巨人
招股書顯示,天星醫療是一家運動醫學創新醫療器械企業,主要從事運動醫學植入物、有源設備及耗材,以及手術工具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為患者和醫生提供運動醫學整體臨床解決方案。
資料顯示,天星醫療所在的運動醫學賽道,是骨科四大細分領域之一。目前被廣泛認可的骨科四大細分領域分別為:創傷類、脊柱類、關節類和運動醫學。運動醫學也是骨科四大細分領域中增長最快的板塊。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已建立包含47個獲批注冊/備案的運動醫學產品的完整矩陣。在植入物領域,先后推出多款聚醚醚酮材料、可吸收材料,以及全縫線材料的植入產品,其中11款產品為國產首個獲批上市,全縫線錨釘為中國首個獲批并應用于臨床的產品。公司產品已覆蓋醫院超過 3000 家,遍布 31 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根據灼識咨詢相關報告,天星醫療占領我國 2023 年運動醫學醫療器械市場約 4%的市場份額,在國產企業中排名第一。
此外截至 2024 年三季度,公司已獲得 20 張 III 類醫療器械注冊證、17 張 II 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并且已獲得 15 個產品的 CE 認證,以及產品獲得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的醫療器械注冊證/備案證書。
近年來公司業績處于快速增長中,2021/2022/2023年公司營收增長率分別為176.49%、102.66%、63%,公司自2022年實現扭虧為盈,并于當年實現4034萬元凈利潤,2023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7.59%,達到6358萬元。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2.23億元,實現凈利潤6408萬元。
公司植入物產品主要包括帶線錨釘、界面螺釘、帶袢鈦板、半月板修復系統等,有源設備及耗材類產品主要包括等離子手術設備、內窺鏡手術刨削器以及內窺鏡攝像系統等。
02
IPO終止背后:
業績、估值與募資合理性問題浮現
天星醫療此次IPO終止并非毫無征兆。在此前的審核過程中,公司面臨多方面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業績與估值之困:
集采沖擊業績: 運動醫學領域的核心產品普遍被納入國家集中采購,天星醫療中標產品終端價格普遍下降約60%,導致毛利率顯著下滑。市場普遍擔憂集采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可能尚未完全釋放,未來業績預期面臨挑戰。
估值合理性存疑: 公司在首次遞表前兩個月出現多名股東突擊入股的現象,引發了市場對其是否存在通過突擊入股抬升估值的質疑。同時,公司目前的估值被認為顯著高于可比企業水平。
2
募資合理性引人關注:
低資產負債率下大額募資補流: 截至2024年9月末,天星醫療資產負債率較低,貨幣資金余額充裕(3.84億元),且無短期或長期借款,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6193.50萬元。在此背景下,公司仍計劃使用2.20億元補充流動資金,占募資比例超過25%,其合理性遭到質疑。
募資額高于總資產: 公司擬募資8.8億元,而截至2024年9月末的總資產僅為5.51億元,募資額遠高于公司總資產,被指存在過度融資的嫌疑。
3
研發與經營管理的挑戰:
研發投入與成果不匹配: 盡管公司計劃投入2.19億元用于產品研發項目,但自2022年11月至2024年12月更新招股書的兩年多時間內,公司尚未有新的發明專利面世。在沒有明顯研發成果的情況下,高額研發投入的真實性受到市場質疑。
供應商關聯問題: 公司曾有重要供應商為關聯方,盡管公司稱采購行為具有真實合理的商業背景且定價公允,但相關股權轉讓的定價是否正常公允仍引發市場關注。
此外,天星醫療還存在原材料供應商單一、存在被“卡脖子”風險,以及若“兩票制”全面實行可能導致額外銷售費用增加等潛在問題。
03
集采疊加全球競爭,
運動醫學誰主沉浮?
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老年群體對運動的需求也在增加,且部分運動醫學相關疾病如肩袖撕裂等發病率與年齡密切相關,老年人群成為運動醫學的重要受眾群體。2023 年我國運動醫學相關疾病患病人數約為 1.6 億人,預計 2030 年將達到約 1.9 億人,其中老年人群患病數的增加將推動運動醫學市場需求。
根據灼識咨詢相關報告,2023 年,中國運動醫學行業的市場規模約為 60.9 億元,預計至 2030年,中國運動醫學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 130.5 億元,2022 年至 2030 年期間復合年增長率約為11.5%。
中國運動醫學行業市場規模(2018-2030E)
雖運動醫學整體規模增長趨勢明顯,但全球市場競爭激烈,國際品牌如施樂輝、強生、Arthrex(銳適)等占據較大市場份額,2023 年天星醫療雖在國產企業中排名第一,但市場份額僅約 4%,與國際巨頭相比差距大。同時,國內運動醫學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競爭加劇,企業在市場拓展和盈利能力上面臨壓力。
同時,還有觀點認為,“帶量采購”對于天星醫療未來業績的影響仍未充分釋放。目前天星醫療的銷售模式以經銷為主,報告期內基于經銷商的營收占比超過93%,隨著“帶量采購”導致產品終端售價下降,可能影響天星醫療經銷系統的穩定性。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科創板為我國資本市場科創屬性最為突出的板塊,尤其是近年來由于市場對其科創屬性的質疑,當前科創板明顯更加傾向以硬科技、卡脖子領域,醫療器械企業在此大環境下沖擊科創板,其終止申請也在意料之中。